2021年8月15日,全球領先的高等教育評價機構軟科今日正式發(fā)布“2021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排名展示了全球領先的1000所研究型大學,中國內地共有157所大學上榜,其中7所位列世界百強,比去年增加1所。清華大學排名全球第28,北京大學名列第45,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分別位列全球第52、第59、第63、第77。中山大學首次躋身全球百強,位居第89。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南京師范大學、南方醫(yī)科大學、揚州大學這4所大學首次躋身全球500強。長沙理工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河南師范大學、西南財經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西湖大學、安徽工業(yè)大學、三峽大學、齊魯工業(yè)大學、山東農業(yè)大學、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武漢科技大學、煙臺大學這14所大學首次入圍全球1000強,顯示了中國大學快速提升的學術水平和國際影響力。
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ShanghaiRanking’s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簡稱ARWU)是世界范圍內首個綜合性的全球大學排名,2003年首次發(fā)布,今年發(fā)布的是第19版。ARWU以其評價體系的客觀和透明引領了國際大學排名的浪潮,是全球最具影響力和權威性的大學排名之一,在世界各地被廣泛報導和大量引用,許多政府和大學從該排名出發(fā),分析比較本國、本校的情況,采取各種舉措來提升大學的國際競爭力(點擊查看軟科排名的影響力)。
在今年的排名中,哈佛大學仍然穩(wěn)坐頭把交椅,連續(xù)19年蟬聯(lián)全球第一,斯坦福大學僅次于哈佛大學,繼續(xù)保持全球第二名,劍橋大學保持全球第三。牛津大學上升2位,位列全球第七。歐洲大陸的大學中,法國的巴黎-薩克雷大學排名上升1名,位列全球第13,領先其他高校。亞太地區(qū)的大學中,日本的東京大學表現最佳,位列第24名。大洋洲地區(qū)的大學中,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大學(第33名)位居第一。
2021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發(fā)布,哥本哈根大學世界排名30
哥本哈根大學 (英文: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丹麥文: K?benhavns Universitet; 簡稱:UCPH / KU)坐落于丹麥王國首都哥本哈根,是丹麥最高學府,國際研究型大學聯(lián)盟和歐洲研究型大學聯(lián)盟成員。大學建于1479年,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從最初只對社會名流開放,現已發(fā)展成一所學科全面、集教育與科研于一身的世界Top30頂尖研究型大學。
優(yōu)勢專業(yè)
本科基本教學語言為丹麥語,在研究生階段也提供相當數量的英語授課及研究課程。
專業(yè)排名根據U.S.News 2016; URAP 2014-2015 (University Ranking by Academic Performance);NTU Ranking 2014 (Performance Ranking of Scientific Papers for World Universities):
自然科學
數學 (Master of Science in Mathematics)、物理學及天文學[Master of Science in Physics (Astrophysics, Geophysics, Biophysics and Quantum Physics)]、化學 (Master of Science in Chemistry):學校的傳統(tǒng)強系;而哥本哈根大學與瑞典隆德大學聯(lián)合主持的同步輻射裝置MAX IV,以及歐洲散裂中子源項目 (European Spallation Source[15]),勢必促進多種學科的強勢增長;
地質和地球科學 (Master of Science in Geology-Geoscience):隸屬于實力雄厚的IGN,如 Hans Thybo 教授為歐洲地球科學聯(lián)盟 (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 主席;其所在的 Geocenter Denmark 是歐洲最重要的地學研究與教學中心之一,同時亦為 GEUS(Geological Survey of Denmark and Greenland,丹麥-格陵蘭地質調查局)所在地。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地球遺傳學中心 (Centre for GeoGenetics, Natural History Museum of Denmark)[16]也與之有著緊密聯(lián)系——這是一個跨學科中心,主要由遺傳學家和地質學家組成,研究內容豐富:從研究歐洲冰河世紀猛犸象的遷移,到追蹤最早的人類在澳大利亞的足跡;從分析格陵蘭島重達20噸的隕石,到理解早前的氣候變化并預測其對未來的影響;從檢測各類疾病的遺傳背景,到探索一雌多雄對綠海龜生存情況的影響;
社會科學
經濟學 (Master of Science in Economics)、數理經濟學 (Master of Science in Mathematics-Economics):其計量經濟學舉世矚目,與數學系組成強大的數理經濟學金融計量基地。同時,哥本哈根大學擁有一個不完善知識經濟學研究中心,隸屬于索羅斯創(chuàng)建的Institute for New Economic Thinking (INET)。在2014年國際計量經濟學博弈賽 (World Championship of Econometrics) 中,哥本哈根大學的團隊擊敗來自哈佛大學、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奧胡斯大學和法國國立統(tǒng)計與經濟管理學校等高校的對手,獲得冠軍;
生命科學
農學 (Master of Science in Agriculture)、食品科學 (Master of Science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農學專業(yè)與荷蘭瓦格寧根大學(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同為世界頂尖,Plant & Animal Science、Agricultural Sciences 分列全球第7位、第9位 (NTU Ranking);Agricultural and Veterinary Sciences、Environmental Sciences 分列全球第7位、第10位 (URAP);Plant and Animal Science、Agricultural Sciences 分列全球第12位、第14位 (U.S.News);食品專業(yè)亦獲得了Arla和嘉士伯等國際巨頭的支持;
生物信息(Master of Science in Bioinformatics):依托強大的BRIC (Biotech Research and InnovationCentre)和生物信息研究中心 (Bioinformatics Centre)[17],其Biological Sciences 全球第12位 (URAP);Biology and Biochemistry、Molecular Biology and Genetics 分列全球第22位、第32位 (U.S.News);
藥學 (MSc in Pharmaceutical Sciences)、國際健康 (Master of Science in Global Health):其醫(yī)藥健康類與 Karolinska Institutet (卡羅林斯卡學院) 同屬國際一流,其中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全球第7位 (U.S.News);Pharmacology & Toxicology 全球第11位 (NTU Ranking);Medical and Health Sciences 全球第20位 (URAP);學校的地理位置、資源和人脈在歐洲三大最佳生物科技創(chuàng)新基地之一的醫(yī)谷(Medicon Valley)更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哥本哈根同時也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歐洲總部所在地。哥本哈根大學與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世界醫(yī)學教育聯(lián)合會 (WFME)、國際醫(yī)學教育與研究促進基金會 (FAIMER) 擁有合作關系,負責掌管和維護由國際醫(yī)學教育名錄 (IMED) 和阿維森納名錄 (Avicenna Directory) 合并而成的世界醫(yī)學院校名錄 (World Directory of Medical Schools);
跨學科
氣候變化 [Climate Change, Impacts,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CCIMA)]:跨院系授課,兼顧自然科學(如Geophysics是Niels Bohr Institute的重要研究領域之一)和社會科學(如Political Science是全國入學要求最高的專業(yè)之一);各授課地點距離北校區(qū) 騎車不超過10分鐘;
跨學科研究 (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哥本哈根大學的特長領域,Multidisciplinary 全球第28位 (URAP);如 Niels Bohr Institute 的Biophysics是跨越物理學和生命科學的綜合性領域;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 是化學、納米科學、生物物理學等的交叉學科;Dynamical Systems Interdisciplinary Network[18]則通過多學科緊密合作, 借助數學及計算機建模和統(tǒng)計學、生理和神經科學、心理學、計量經濟學、生物信息學、生物統(tǒng)計學等,合力攻克復雜系統(tǒng)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