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新生機 - 地攤經濟重燃其人間煙火。一時間,所有人都盡力和擺攤兒扯上關系。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身在德國心在漢的我內心激起千層小波浪,之前一直期待結束短期工作,但現在看來這并非不是一個變成白富美的良機。
中國自2016年以來就已成為德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步調一致很重要,那德國有擺攤兒的氣候嗎?
必須噠!
據德國網頁記載,德國人最早出攤兒的歷史能追述到1384年在Bautzen的肉市。
而現在,每個城市都會有不同的集市,輸出屬于自己的IP價值精華。
各種集市和市場已經成為德國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市民在那里吃得是新鮮,逛得是情懷。
想入市須謹慎,必先了解市場,避免紅海戰(zhàn)略:
漢堡魚市
300多年來,圣保利區(qū)的魚市一直是漢堡的一種文化及日常生活象征。七萬多人的超大客流量,是擺攤兒的堅實基礎。
剛打上來的鮮魚,新鮮的水果,熟食均有供應,氣氛好比慕尼黑啤酒節(jié)。
可是往公牛身上再使勁,也擠不出一滴奶來。
這種級別的,人家都有固定攤位,咱們可參與性不大啊。
擺攤兒推薦指數:★★☆☆☆
跳蚤市場
在德國,最著名和最受歡迎的跳蚤市場是柏林的二手藝術市場“Stra?edes 17. Juni”,一年四季都在夏洛滕堡宮的兩側舉行。
這個舊貨市場也有年頭兒了,成立于1973年,當時柏林仍是一個分裂的城市,處于冷戰(zhàn)的交匯處。是德國首都最古老的跳蚤市場。
每周六日,市場已成為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的聚集點,在這里可以找到衣服,唱片,家具,瓷器和玩具等。
跳蚤市場以最淳樸方式呈現時代變遷,訴說人與物的情。周六下午閑得沒事,我們偶爾也去周邊的閑逛一圈。你會發(fā)現很多攤主賣不賣東西都無所為,打發(fā)打發(fā)時間也不錯。
想要出攤兒,只要和市場組織方聯系即可。手續(xù)也不繁瑣。
擺攤兒推薦指數:★★★★★
兒童二手貨市場
你會買二手貨給孩子用嗎?在德國這個習慣太普遍了。
“實用主義”的德國人頗有環(huán)保意識,所以經?梢钥吹讲煌鞘袝袃和重浭袌觥1热缥耶敃r上產前培訓班的助產士就非常建議大家給剛出生的小寶寶準備二手衣物即可,避免浪費。
此市場上手極快,適合所有有娃的父母。
擺攤兒推薦指數:★★★★★
每周集市
集市在德國是最古老的交易場所之一。幾十年來,這個交易方式沒有失去任何魅力。
我在之前的文章寫到你不知道的德國香腸們,德國年輕人講究吃純素食品。可德國上了點年紀的人更是追求食物的質量與口感。我們村每周三就可以看到大爺大媽拉著車,推著筐來趕集。
每周市場是當地新鮮食品供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集市上銷售周邊自家產的瓜果蔬菜。
比如現在要想買到最好吃的草莓,那必須得去每周的集市。對于顧客而言,這種購物場所具有獨特的風格,即使疫情當下,也難以割舍。
如我們村每周出一次攤兒的年費:
攤位費 23.80(攤位車輛費 47.65);每年附加費23.80
攤主需供以下信息到城管 (Ordnungsamt):攤位類型及出售商品;攤位搭建細節(jié);商業(yè)登記
那上班族能保證出攤兒率呢?難!所以,
擺攤兒推薦指數:★★★☆☆
圣誕市場
每年圣誕節(jié)前的四個星期,圣誕市場就開始了。
像我們村的圣誕市場,除了應景的烤腸,熱紅酒。還有很多“不相干”的產品:鄰村村花大姐的帽子,本市小哥制的奶酪,匈牙利大爺烤的面包。
挖掘技術哪家強,各位留德華勝藍翔。
很多在德朋友過得都是李子柒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種菜,腌咸鴨蛋,灌臘腸。即使不是藍翔出來的,那肯定是法國藍帶畢業(yè)的。
總有那么一個瞬間,會以為自己強大到什么可以立刻出攤兒。
人家賣奶酪,咱們可以賣豆腐啊。
況且咱上半年在家苦練的饅頭,涼皮,炸油條各種中華美食,正好可以在圣誕市場上擺個中式早午餐,絕對是城市亮點。
雖然手續(xù)略有繁瑣,需要 1)工商局登記 2)財政局的稅務豁免證明 3)衛(wèi)生局許可證 4)營業(yè)稅本
但圣誕市場有點像國內的廟會,利潤還是很可觀的!
擺攤兒推薦指數:★★★★☆
網上說的好出攤兒講究得是說學逗唱,需要個人觀察能力,溝通能力,應變能力最好展示,所以練攤兒從娃娃抓起。
很多學校為了豐富學生的社會實踐,都會在周末組織販賣日,你可以親手品嘗小朋友做的可麗餅。
有一次我們在超市門口正好碰到小朋友買東西,幾個小女孩還有點膽怯,老師立刻給做了個速成培訓:相信自己,你能作繭自縛,就能破繭成蝶!
出攤兒講究一個氣勢,估計看到了我這個外國人,小姑娘一下振作了,熱情的給我介紹他們可以生產的種類,我也順勢買了她一個餅。
瞧,第一單,成功啦!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也心潮澎湃了。
但我不得不潑個冷水:到8月31日德國境內大型活動均被取消。為了刺激消費,國家決定從7月1日開始到年底,把消費稅下降三個百分點。
也就是說多少錢賣,啥時候賣都沒定,咱們現階段也就只能是頭腦風暴。不管前景還是不錯噠!
最后希望所有
前浪,中浪和后浪
在德國
感受著城市帶來的人間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