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申請美國留學的,SAT、GPA、托福高分的學霸不再稀有,硬實力也失去其單一錄取標準的地位。除了文書,課外活動這種“軟實力”受到越來越多關注。
但許多同學陷入迷茫,志愿者、競賽到底有用嗎?什么樣的課外活動是雞肋?
你在學校里創(chuàng)辦的俱樂部
Club——現在看來,大部分都不再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課外活動了,尤其是聲稱自己創(chuàng)立的社團,除了團長之外只有一兩個人…那真的能稱作“社團”?
真正的俱樂部/社團創(chuàng)始人除外,招生官看到的“社團活動”,不是你“創(chuàng)辦”俱樂部這個動作,而是俱樂部在你的領導下所取得的成就。幾乎每個人的申請簡歷上都說參加什么社團,麻煩你專注于成就,別僅僅是用無數的俱樂部填滿Resume。
實習/研究
“實習”和“科研”被列進來,恰恰是因為它們太重要了,最能引起招生官注意的。每當有同學描述自己的實習或研究經歷時,我都會格外關注,但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因為大多數人只是在堆砌詞匯。與“社團”一樣,如果你想讓某件事給人留下印象,那就把重點放在實習或研究的成績上,否則,實習/研究里“有你”與“沒你”根本沒啥區(qū)別的活動,為什么會有用?
慈善活動
除非你高中三年每個假期都去,或者慈善活動就是你組織的,否則為期一周 or 一個月的“到不同國家做慈善”已經不再新穎…因為這種事情是任何有能力的人都可以做到的,甚至有些花錢就能去,而且對于大多數參與的學生來說,他們所做的工作很容易被其他任何一個人取代。
學生會
曾經“學生會”是申請人必備了,但漸漸地,學生會選舉變成一場人氣比賽,誰做出空洞的承諾誰更容易獲得勝利(就像政客一樣)。因而,它越來越普遍,越來越沒有技術含量,導致它對大學申請確實產生不了太大影響。
所以,當你的參與給“活動”帶來的影響與其他人一樣的時候,這項課外活動就不會在申請中起到幫助。你可能會問,到底哪些能給招生官留下深刻印象呢?
任何能夠體現出你的極大熱情且比其他人強的活動。比如,如果有機會成為同齡人的導師,上司的推薦信夸你對別人產生極大影響,自己搞了項非常有意義的獨立研究,在音樂、戲劇、體育、學術等獲得國家級獎項……
歸根結底,招生官想看到一個與眾不同,而不是一個隨波逐流的學生。實現這一目標最好的方法是做你真正喜歡、有激情的事,堅持不懈,把它做到極致,超越其他人。無論你選擇的是什么,爭取做到“你無我有,你有我優(yō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