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留學申請中,我們往往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會有一些不可避免的誤區(qū)。這些不可觸碰的誤區(qū)都有哪些?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過于側重專排或是綜排
本科申請,側重綜合排名,研究生申請,更重專業(yè)排名。二者結合,才是上策,同時,排名與自身情況相結合,客觀定位,爭取名校。如美國前10名的高校其實都沒有開設會計類碩士,如果學生不了解情況,一定要申請TOP10的會計碩士,當然不可能實現(xiàn)。再比如,美國前60的大學中,只有十幾所開設有金融碩士,前30的大學更是只有5所有金融碩士課程。面對這樣的現(xiàn)狀,如果不顧自己的能力和錄取可能性,堅持非名校不去,競爭就會非常激烈甚至“慘烈”。
GPA過于“輕視”
許多申請研究生的學生,在大一時期對GPA的和重視度并不高,以至于在后面大二大三“追”GPA會非常辛苦。
因為美國大學對學生的平時成績考核非常嚴謹,一旦本科GPA低于3.0,想申請美國前50院校的碩士比較困難。不過,如果學生的GPA能達到3.0以上,含金量在美國招生官眼中會比國內(nèi)本科生的3.0高。所以,成績好還是硬道理。這也是為什么GPA 在諸多硬件中,是最為重要的關鍵。
所以,如果早已有赴美留學的打算,務必要在高一或大一就要保持比較有競爭力的GPA成績,才能在后續(xù)的申請中能沖刺自己的夢校!
盲目DIY自己的申請
如果自身就是一位學霸,且時間、精力都綽綽有余,那么全程自己搞定,同時能節(jié)省一部分費用,無疑是首選。
如果自身提GPA、完成論文,又要完成各項考試,那么時間、精力、刷分,分身無術,就要充分認識到,術業(yè)有專攻,1+1>2的合力,通過專業(yè)機構或中介來為自己科學規(guī)劃和專業(yè)指導,巧妙利用資源,來幫助自己完成全部的申請過程,且拿到理想的錄取,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沒有結果和數(shù)據(jù)證明,DIY拿到的錄取一定要優(yōu)于機構申請的結果。當然,機構的選擇也是要好好甄別的,不能在此項上出紕漏,影響申請結果。
DIY的前提就是正確的評估自己,了解自身的能力,才能有更為適合自己對自己真正有利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