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競爭全球化時代,世界各國都出現(xiàn)普遍的“雞娃”式育兒,大家都在尋找一種最理想的育兒方式。
首先,來測一測你是哪一種?
如果你有兩個女兒,學芭蕾已經(jīng)八年。
1.老大學得非常吃力,足尖舞對她來說尤其艱難,因為她過于肥胖。你會選擇:
A.因為老大非常熱愛芭蕾,盡管學費非常昂貴,但會一直支持她學下去。
B.勸老大換一個擅長的項目,因為芭蕾實在不適合她。
2.和姐姐相反,妹妹是個典型的芭蕾女孩,是舞蹈學校年終匯演的明星,但在幾個月前,妹妹表示再也不要學芭蕾了,原因是不喜歡了。你會選擇:
A.同意退學。不會強迫她繼續(xù),但希望有一天她會改變注意。
B.堅決反對。這么多年的時間和金錢的投入不能浪費,而且學得那么好,不可以這么任性地說不學就不學了。
上述兩個問題,選項A是美式“雞娃”,選項B是中式“雞娃”,也分別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激勵方式,即“內(nèi)驅(qū)力培養(yǎng)”和“外力推動”,這也是“美式”雞娃和“中式”雞娃最本質(zhì)的不同之處。在教育競爭全球化的時代,“雞娃”已經(jīng)成為一種普遍現(xiàn)象。
一心“雞娃”的父母們錯了嗎?
“雞娃”在國外被稱作為“精細育兒”(intensive parenting),曾是典型的精英階層育兒模式,各種研究表明,“精細育兒”如今已成為美國父母養(yǎng)育子女的主導(dǎo)模式,并開始風靡歐洲大陸。
花好多時間陪同孩子、花大量金錢在孩子身上是美國父母“精細育兒”的特點:不僅花時間教孩子常識,更主要的是從精神和感情上授予支撐和鼓勵;并且也會讓孩子上好的學校,放置于雄厚的課外運動之中。
根據(jù)Pew Research Center2015年的數(shù)據(jù):
父母本科學歷以上的高收入家庭中,有將近一半的孩子在5歲之前就開始上課外興趣班;
在年收入超過75,000美元的家庭中,有84%的孩子參加體育訓練,64%的孩子做過志愿者,62%的孩子上音樂、舞蹈或藝術(shù)課;
即使在年收入低于30,000美元的家庭中,也有59%的兒童做過自愿者,37%的孩子參加體育活動,41%的人上美術(shù)課。
2019年美國經(jīng)濟學家Matthias Doepke和Fabrizio Zilibotti的研究認為,由于社會的不平等和教育的高回報率,“雞娃”是父母出于對孩子的愛和對世界環(huán)境變化的明智反應(yīng),是一種理性和必然的選擇。
美式“雞娃”VS中式“雞娃”
內(nèi)驅(qū)力和外力推動的效果一樣嗎?
美國的“精細育兒”和國內(nèi)父母“雞血”拼娃的基本特征一致,都是花很多時間和金錢來培養(yǎng)孩子,對孩子有很高的要求和目標,不斷激勵孩子去拼搏和努力。
但是這兩種“雞娃”模式也有不同,比如美式“雞娃”著重藝術(shù)體育領(lǐng)導(dǎo)力,中式“雞娃”重視學習成績,但最根本的區(qū)別則是體現(xiàn)在對孩子的激勵方式不同。
“美式”會把孩子的自尊和愛好放在首要的位置,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和個性,讓孩子按照自然興趣發(fā)展。這種育兒方式努力建立一種平等有愛的親子關(guān)系,更關(guān)注孩子的心理和情感發(fā)育,像呵護珍寶一樣呵護孩子的自尊。
中式“雞娃”的家長對孩子擁有更多權(quán)威,更注重努力和勤奮,孩子的自尊和個性需求是放在第二位的。
中國父母常常會為自己的孩子做決定,父母的意愿很多時候會凌駕于孩子的個人愛好之上,并且會采用一些強迫、勸誘或其他方式來推動孩子朝著父母指定的方向努力。在中國父母看來,只有勤奮和不懈地努力才會成功,而成功會帶來自尊。
2014年,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對內(nèi)驅(qū)力培養(yǎng)和外力推動進行了實證,他們指出,這兩種不同的方法在激勵孩子方面都是有效的,都會讓孩子更可能走向成功。
但是,正如很多研究指出,從長遠看還是各自存在著很多問題的。無論中國父母還是西方父母,在“雞娃”的過程中都是要遵守一定的底線,畢竟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造就一個自尊自信快樂有責任感的人。
美式“雞娃”VS中式“雞娃”
各自的底線在哪里?
當我們投入的金錢和時間越多,就越怕孩子失敗。當父母們不能接受孩子失敗的時候,就有可能會突破“雞娃”的底線,不惜一切代價讓孩子成功,由此帶來的傷害,就是摧毀兒童的幸福感。
那么,“雞娃”的底線是什么呢?讓我們看一個例子:如果孩子考試成績?nèi)嘧詈髱酌麜趺礃樱?/P>
中式“雞娃”的父母:“你怎么這么不爭氣啊?別人都能考好,為什么就你考不好?”......會把所有的問題怪罪到孩子身上,用言語去批評指責他們。
而美式“雞娃”的父母的反應(yīng)首先是學校老師沒有把孩子教好,然后擔心會影響孩子的自尊。他們會認為教了學費,那老師就應(yīng)該把孩子教育成功,讓他們能有好的成績。
面對孩子的失敗,中國父母往往會化身為虎爸虎媽,試圖用打擊、貶低甚至侮辱和羞辱的方式加強對孩子的激勵,讓孩子更加努力。中式“雞娃”的底線就是: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
而西方父母則是化身為直升機父母,就像我女兒同學的媽媽,她沒有去想是不自己是孩子不夠努力,而是不想讓孩子沮喪和難過,她的解決辦法是給學校老師施加壓力。美式“雞娃”的底線就是:剝奪了孩子的成長能力。
在這個教育競爭全球化的時代,世界各地父母們都在尋找一種理想的育兒方法。但是,不同的育兒模式是建立在不同文化背景上的,很難說哪一種更優(yōu)越。
不過,我們看到這樣一種趨勢:越來越多的中國父母都在努力培養(yǎng)孩子的個性和自主權(quán),朝著更加溫暖的親子關(guān)系發(fā)展;而西方父母也在逐漸認識到,向孩子灌輸努力和勤奮價值觀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jīng)說過:培養(yǎng)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qū)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yǎng)教育,這叫“因材施教”。
無論哪種教育方式(只要不觸及底線),都沒有對錯之分,只有適合孩子與否。
在選擇哪種教育方式之前,一定要依據(jù)每個孩子的特性,而不是自己或他人的人生經(jīng)驗。
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